
1962年,北方农村的饥荒像一场漫长的寒霜,冻得人透不过气,18岁的林晓梅是村里有名的“苦命丫头”——爹早逝,娘拖着病身子,弟弟妹妹饿得眼窝深陷,一家五口的活命全靠她天不亮就钻进集体麦田,攥着掺糠麸的窝头,把草根树皮都当粮,那年的冬天格外难熬,村口麦田枯黄得像被火燎过,她攥着半块窝头蹲在田埂上,第一次觉得“活路”比天还远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塌了山后的老窑洞,林晓梅去捡拾散落的柴火,却在断壁残垣里摸到一块温润的玉佩,指尖刚触到,眼前突然一花——巴掌大的空间豁然展开:土壤黑得能攥出油,角落里堆着小半坛陈年稻谷,靠墙还倚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,她半信半疑地把窝头埋进土里,次日清晨竟冒出绿油油的麦苗;随手撒的菜籽,三天就蹿出半尺高,这个“秘密花园”成了她唯一的救命稻草。
白天,她在集体地里磨洋工,晚上溜进空间种粮;用布巾裹着新鲜蔬菜去镇上换玉米,藏在炕洞里,躲过村支书挨家挨户的搜粮,娘的脸色渐渐红润,弟妹能喝上热粥时,她以为日子总算有了盼头,直到知青都钊下乡——这个戴眼镜的城里人,偶然撞见她鬼鬼祟祟溜进山后,跟着她进了窑洞,竟看到了那个不可思议的空间,起初他以为是幻觉,直到亲眼目睹一粒玉米半天就长出饱满的棒子,才蹲下身帮她整理菜畦:“这空间,能救更多人。”
两个年轻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一个负责“生产”,一个用知识“销货”:把空间里的粮食晒成干粮,装成“知青慰问品”;把蔬菜腌成咸菜,通过供销社卖到县城,饥荒最重的那年,他们不仅养活了一家,还悄悄接济了五户困难户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当村里人为“包产到户”争论时,他们已用空间里的良种培育出高产麦种,成了全县第一个“万元户”,从挨饿的丫头到带领乡亲致富的“能人”,林晓梅总说:“不是空间救了我,是那年绝境里不肯认命的心,让我抓住了那一线光。”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