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炊烟重启时》
在城市霓虹里奔波十年后,林溪带着一张泛黄的祖宅地契回到青瓦村,童年记忆里的农家乐早已被荒草吞没,唯有灶房里那口百年老灶,烟灰黢黑,像奶奶留在人间的温度——她总说,灶里的火是村的魂,灭了,根就散了。
村口的老榕树下,闲言碎语比秋风还凉:“城里娇小姐懂什么灶台?”“十年没客的破屋,神仙也救不活。”林溪只是蹲在灶前,指尖抠进砖缝里的蛛网,恍惚间又见小时候蹲在灶边,看奶奶蒸红薯的蒸汽模糊了木窗,却暖了整个寒冬。
修灶的第一步就碰了壁:会砌灶的傅老了,年轻人嫌村里挣不到钱,她翻出爷爷的手记,对照着调泥、配柴,手被磨出泡也不肯停;暴雨冲垮了菜地,她挨家挨户收购滞销的萝卜,用老灶熬出第一锅牛腩汤时,烟囱里终于冒出久违的炊烟——那缕歪歪扭扭的烟,像一声迟来的问候。
几个端着空碗的老人站在院门口,眼眶发红:“小溪,这烟味,还是老家的味儿。”后来,奶奶的红薯糕、槐花炒腊肉、团圆豆腐……一道道带着旧时光的菜,成了串起邻里的线,曾为宅基地吵架的两家人,合蒸豆腐时红了眼眶;在外打工的年轻人,闻着味儿回了村,说“这炊烟,比城里的霓虹踏实”。
青瓦村的炊烟每日准时升起,老灶成了村里的“议事厅”“暖心灶”,林溪终于懂,她重启的从不是一口灶,是那些被钢筋水泥掩埋的人情味,是乡村沉睡的根,当炊烟漫过山梁,青瓦村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