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那年正相逢》的故事始于1991年梅雨季的江南小镇,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,老槐树下,藏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初逢,沈国洋是镇上闻名的“实诚人”,白天跟着木匠学手艺,夜里就着煤油灯啃书本,心里揣着“让家乡铺上水泥路”的朴素梦想;鹿蓝予则是随病重母亲回乡暂住的知青之女,洗得发白的衬衫裹着对远方的向往,却不得不在小镇的慢时光里收起翅膀。
他们的相遇带着青涩的意外:他帮她搬行李时,锁扣刮破了她的袖口;她替他捡被风吹走的资料,却把“沈国洋”念成了“沈国羊”,补习班的窗边,她嫌粉笔灰沾了刚洗的头发,他在后排偷偷看她用钢笔画天安门;村小支教的土坯教室里,她带着孩子们读“床前明月光”,他在窗外用树枝写“蓝予的蓝”;创业办服装厂的夜里,两人分食热馒头,看窗外的月亮比镇上的圆。
可城乡的鸿沟终究成了无形的墙——她父亲费心调回省城,他母亲总觉得“城里姑娘心太高”;高考放榜日,她攥着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,他却对着工厂倒闭的信笺失神,老槐树下告别,他说“你去飞,我守着小镇”,她说“等我回来”,后来,小镇柏油路铺好了,他的厂成了龙头,她成了省城设计师,只是再无人共赏镇上的月亮。
可每当梅雨季来临,青石板泛起水光,他们总会想起那年槐花落满肩的夏天:青春在误解与靠近里,长成了彼此生命里最温柔的光——那年正相逢,恰是人间最好的年岁。